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旅行 > 蜀河古镇游记_蜀河古镇一日游_有幸一游陕西旬阳县的蜀河古镇景区

蜀河古镇游记_蜀河古镇一日游_有幸一游陕西旬阳县的蜀河古镇景区

编辑:实习编辑来源:网友投稿更新时间: 19-11-25 18:03:20

蜀河古镇游记

作者:王玉娟;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旬阳乡土文学(微信号:XYXTWX18291509579)

旬阳乡土文学(微信号:XYXTWX18291509579);功能介绍:用文字唤醒故乡记忆,让文学介入故乡重建。
旬阳乡土文学(微信号:XYXTWX18291509579);功能介绍:用文字唤醒故乡记忆,让文学介入故乡重建。

蜀河古镇

2019年秋季,江苏常州的万玉娟老师来到旬阳支教。一次偶然机会编者看到了万老师笔下鲜活灵动的旬城风俗人情。对于编者来说,大概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竟从异乡人的文字里读出了对家乡的挚爱和感动。我们推出这组日记,借此对万玉娟老师表达旬城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古镇初印象

如果你游览周庄古镇并被她的小桥流水吸引,如果你曾经去过夫子庙并留恋她繁荣的气息,那么你要是有幸一游陕西旬阳县的蜀河古镇,你绝对会被她独特的地貌风格及宏伟的建筑气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绑架,不得不流连忘返。

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县太极城东50公里外,和太极城森林公园隔江遥相呼应,是游历太极城必去的又一个景点。因古蜀王冢(是一个古老的原始氏族部落,后从原始氏族转型为封建制王国,繁荣于先秦时期,是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主要活动地在西南,汉中一代,战国时期被秦灭国)得名。蜀河古镇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古蜀国沿汉水西迁途经这里,并在此屯兵休整,古蜀王葬于此地。

古镇始建于三国,晋时置县,距今已近两千年。古镇中兴于明代,繁荣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到达鼎盛,有“八大字号”、“六十九家商铺”闹红蜀河之说,成为颚、陕、川物资流通集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蜀河古镇整个建筑群背依秦岭,被青山怀抱;面临汉江蜀河,被清水环绕。远瞧整个建筑群绿山青瓦,气势宏伟,堪比布达拉宫。建筑群主体主要材料是就地取材的石材和木材,石材主要有页岩(片状石材)和板岩(板块状岩石)。古屋的墙面全部用页岩垒砌起来,深灰色的岩石一层层垒砌,不加任何黏合物,历经千年依然方正挺直,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建筑技术和智慧!从墙根处捡起一些岩石碎屑,手指一捻就碎成粉末,可见证岁月久远。

从沿河主道上行,古镇道路通畅,大小三条横道,九条纵道,俗称“三横九纵”。主街道——第一条横道同是316国道,国道西边是一长排青砖木材造就的高楼,楼高四层以上,楼顶屋檐装饰古色古香,美观大方;上行是第二条横道,这条街道集餐饮和商业一条街。至今是古镇最繁华的街道;再上行是第三条横道,这条街上有几处着名建筑,是整个古镇核心区域。

古镇倩影

黄州馆
黄州馆
鸣盛楼
鸣盛楼
老城墙
老城墙

古镇图鉴


古镇探幽

黄州馆

黄州馆又名护国宫,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水,面朝蜀河,俯瞰蜀河老街。黄州馆是古镇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也是陕南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会馆杰作,清朝时期由黄州客商集资(馆内有碑文为证)兴建。黄州馆远看气势恢宏,近看细节突出,从门楼到台阶无不透漏出当时会馆的实力雄厚与工匠们的精工细琢。会馆自东向西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从碑文看,黄州馆先后分三次建成,始于乾隆,成于道光,历时百年之久,耗资之巨可见一斑。然整个建筑属于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统一谐调,浑然一体。

黄州馆最具气魄的是门楼,也是乐楼的背墙,——建筑构思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整个门楼均以青砖砌成,每块砖面上有同一字体,同一模板的“黄州馆”三字,可见这批砖是专门为兴建黄州馆烧制。门面装饰了三重檐片楼,约有三四层楼高,中柱两边有一副对联,字迹不清楚,辨认困难,请教当地年长者才知是:“帝德无私,想当年楚北生垂,万古神功昭明月;立思曰极,位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边联字挂太高且体字体太过模糊,不敢乱猜,大概内容是祈福求保佑,不必分楚水秦山,正因为古人有纳百川的胸襟,使得蜀河镇有纳百家的容量。对联字用彩色青瓷做字嵌入,两边分别有“金墉”、“玉局”四字,精巧雅致,聚秦风楚韵于一体。大门正面墙面青砖上有竖书“护国宫”三字,也属专门烧制。左右侧墙面各有一对瑞兽,由于年代久远而且锈迹斑斑。难以辨认。门前两侧立有对称石雕鼓,墨绿色,鼓面均有浮雕,雕有鹿、仙鹤与树等。刀法流畅而细腻,质感强烈。门口的台阶九级,屋顶的飞檐五面,数字连读有“九五至尊”之意,故黄州馆又名“帝主宫”。

乐楼背依门楼,面对拜殿。楼面上方有“鸣盛楼”三字,属于手书。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个“鸣”字颇有感觉,“鸣”字让古人既瞧不起艺人又不得不依赖艺人解闷取乐的矛盾心理昭然若揭。乐楼两面各有一侧楼,侧楼的设计让多人观看演出时不会有遮拦。拜殿前面—乐楼对面—的左右石栏上各有石雕狮子和大象一对,细看左侧的雄狮雄象威武勇猛,右侧的雌狮雌象则温顺可人,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抚摸。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往往于细节出一览无余!拜殿里有三位腊塑,腊塑情境应是会计向老板报账,一旁身材高大的伙计一副随时听从调遣的诚恳模样,腊塑群惟妙惟肖,乍一看以为是真人呢!我最感兴趣的当属拜殿左右侧的几块碑文,尤其是左侧的“万古流芳”,历经百年沧桑,碑文仍然清晰可读,碑文清楚告知后人会馆建设始末及各客商资助情况。碑文也演绎着当时古镇商业繁荣和水上交通畅盛情景。

从拜殿后面拾级而上是正殿,正殿是初创时的作品,仅三间,里面有几尊神像,据说游客常有拜祭,少有香火。

可以断言,黄州馆是蜀河乃至整个旬阳县的古地标性建筑。

杨泗庙

杨泗庙位于黄州馆的左上侧,是规模仅次于黄州馆的古建筑。杨泗庙与其说是庙,还不如说是馆,是当年船帮的会馆。建筑风格类黄州馆,坐西面东,背依山坡。只是没有黄州馆那么豪华精致。杨泗庙里有船帮始祖杨泗的神像,高三四米,看上去很威严。据说当时水运业十分发达,然而汉江险滩较多,船主和船工为保平安,于是集资修建杨泗庙,供过往船工拜祭祈求平安。

杨泗庙也是过往船工休憩的会馆。庙内有当年船工们逆水作业和饮酒取乐的群雕,群雕从外观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杨泗庙里也有碑文,其中有些碑文脱落严重,无法辨认,(从碑文的风化程度猜想,杨泗庙建造应该早于黄州馆,这么想来,黄州馆是参考杨泗庙并发扬光大也未可知)右侧碑文内容是一则告示,刻于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是当时的旬阳县衙宣告,严禁各埠头口岸不得对过往船只随意敲诈勒索,违者将予以惩罚。我对这快碑文也很感兴趣,穿越碑文,能看到当时政治清明,政令畅通,官商融洽,民众和谐的生活场景。

杨泗庙院内左侧的墙壁上绘有一副巨大的彩绘,绘有当年整个古镇的雄伟建筑群和船只密集,游客如织的繁华景象,似清明上河图。杨泗庙正门也是整个庙宇的标志,门柱上有青瓷嵌入式对联。我只认清“庙宇巍峨……威灵昭汉水”几个字。杨泗庙的戏楼叫“明德楼”,想起我们城关二小也有“明德楼”,一缕亲切感油然袭来。大门左侧有一棵高大的药皂树,从树干看估计有百年史,树枝上挂满了新旧不一的红色布条,红条绿枝让庙宇的神秘感愈加浓厚。

杨泗庙的右侧有是着名的朝阳古洞,洞口有18罗汉石雕,罗汉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洞口有挂牌介绍古洞建于乾隆年,曾有名医汪海峤在此隐居并着有医书。古洞深不可测,据传曾有人结伴入洞内探险,中途而返,现有地质学家预测,如果洞能打通,可以从朝阳古洞洞口进入,出来时将是湖北某个地方的洞口,好期待哦!

杨泗庙附近的两侧石壁上水文记载,其中最早记载于弘治十一年,最高水位是万历十一年四月二十日。(比刻画的高度还高三尺,即一米)这个水位,差不多淹没了杨泗庙的底座,可以想象当时的惨景。后来几处记载尽管比较低,然而几百年多次遭遇洪水袭击,古镇依然岿然不动,足见其坚固与稳重。

蜀河古镇以她博大的胸怀谱写了一段汉江渡口上的历史传奇,也哺育了秦楚两地的纯良民风,这里居民敦厚朴实,豪迈大度,无论请教问题或讨水解渴,都十分热情主动。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古镇依然保存完好,也于居民素养不无关系。

会馆商号

在三条横道上行走,于不同的纵道里穿梭,都是畅通无阻的,路遇沈家楼—明初一名曰沈本泗的本地人,曾在京都和四川为官,在老家置此产业。只因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楼墙已破败,但历史价值依然厚重;城南书院,—建于清乾隆年,本地项氏家族捐建,青砖墙面保存完好;“恒玉公馆”—乾隆时期关中柳姓客商挂牌商业字号,当时该商号昌盛一时,有“柳氏半条街”之说;恒玉公馆砖墙属于普通青砖,保存完好,然其大门上锁,无法面谋院内真容。还有“武昌公馆”,“王公馆”等无不昭示着当年古镇的繁荣昌盛。穿过依然繁华的商业街,在街头最南端,矗立一清真古寺,据说上到寺内有九十九或者一百台阶?数过几次的人亦无法确定。担心言行不当引起误会,没有近距离观瞻,不过就此一寺,足以证明古镇的霍达与兼容。古镇内九条青石纵道或笔直或歪斜,或陡峭或平缓,都因青石横道的串联而条条相通。穿过千百年的沧桑岁月,这些纵横交错的巷道依然完好无损,不得不让人叹服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职业操守。沿着杨泗庙向左前方上行,有一青石垒砌的城墙和弓形的城门,石墙上书“西门”二字,墙体风蚀严重,墙角已经残缺。穿过城门是一条直通西大门的石径,人称“骡马古道”—因当时物资需要骡马驮送得名。道边有一棵二百多年的皂荚树,尽管已经高寿,但依然枝繁叶茂。草木有情,是她见证着古镇兴旺发达,繁荣衰弱。

蜀河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兼那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让人去一次就难以忘怀,还有那些独具风味的大菜小吃,如具八荤八素的“八大件”,(据说是船帮菜系),麻辣烫酸菜面菜豆腐等。我今天只品尝了八大件里的粉蒸肉和汉江鱼,如果有幸再去蜀河,一定来个全盘的“八大件”。

万玉娟
万玉娟

万玉娟,生于1968年2月,毕业于江苏省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师。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前半生岁月蹉跎,余生重拾儿时梦,挟夫君携行囊,穿行于时光隧道,捡些许瑰丽的文字贝壳,点缀贫乏的生命空间。

end

责编:丰德勇

美编:宁国琴

审核:丰德勇

(图片部分来自孙晓宝)

热门文章更多+